萬祿網絡教育
新聞詳情

2023年執業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高頻考點匯總

2023年執業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高頻考點匯總

  底部下載PDF版


《黃帝內經》是最早的一部中醫典籍。分為《素問》和《靈樞經》(又稱《針經》) 。

《傷寒論》創造性地將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將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   基礎。后世稱為“眾方之祖”。

《金匱要略》開創了內傷雜病辨證論治體系

《巢氏諸病源侯論》我國第一本證候學專著。《瘟疫論》第一部論瘟疫專著

《神農本草經》藥物三品分類,載藥365種,最早的本草學專著,我國醫藥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本草經集注》藥物分類按自然屬性進行區分,創設了“諸病通用藥”專項。

《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載藥850種。開創了圖文對照編纂藥物專著的先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性本草,也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重修政和本草》現存最早的古本草合刊本。《本草綱目》是中藥學著作。

《肘后備急方》急癥手冊性質,總結了東晉以前的中醫急癥治療成就。

《備急千金要方》首重醫德,“大醫習業”“大醫精誠”首重婦嬰病的防治與護理

《外臺秘要》在用藥方面,重視某些藥物的特異療效

《太平圣惠方》首詳診脈辨陰陽因證設方,藥隨方施,理法方藥兼收并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我國第一部成藥典。《普濟方》中國古代收方最多的方書

《雷公炮炙論》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炮炙大法》是我國第二部炮制專著,歸納出雷公炮炙十七法;《修事   指南》為第三部炮制專著。

常用中醫藥工具書與文獻:《中藥大辭典》《中國醫籍大辭典》《中醫方劑大詞典》《中醫大辭典》《中國醫   學文摘-中醫》。

常用藥品集和專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華本草》《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常用藥   品集》《中國藥品使用手冊·中成藥專冊》《全國中草藥匯編》。

常用文獻檢索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中醫藥在線、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   醫師用藥咨詢:新藥信息、合理用藥信息、藥品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和禁忌證

護士用藥咨詢:一般需要獲得有關藥物的配伍、配伍禁忌、劑量、用法注射劑配置溶媒、濃度和輸液滴注   度,以及輸液藥物的穩定性配伍的理化變化、藥品的保管等信息。

空腹服:一些活血化瘀藥、峻下逐水藥、驅蟲藥、攻積導滯藥。 飯前服:補益藥、制酸藥、病在胸腹以下的。

飯后服:健胃消食藥、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及苦寒傷胃之藥、病在胸膈以上的。 清晨服:利水蠲飲祛濕劑(雞鳴散)、涌吐藥(常山飲、七寶飲)。

清晨至午前服:發汗解表藥、溫補腎陽藥、溫陽健脾藥。

午后至夜晚服:滋陰潛陽、清熱解毒、重鎮固攝的中藥、寒下之劑。

睡前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部分緩瀉藥、治療夜汗出、夜半腹痛者的藥物。 疾病發作時服:截瘧藥(發作前1~2小時)、平喘藥(發作前兩小時)。

分服的藥物如麥門冬湯、奔豚湯日三夜一服用。頓服的藥物如大黃牡丹皮湯,桑杏湯、瓜蒂散等。頻服的藥物   如半夏湯和苦酒湯,止吐藥宜小量多次頻服。

癥,指疾病的外在表現,即癥狀。病,即疾病的簡稱,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發病規律和病機演變的異常生命   過程,具有特定的癥狀和體征。所謂“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機概括

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是“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依據


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皆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   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皆屬于陰。陰和陽的相對屬性引入于醫學領域,即把對于人體具有推動、溫   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陽;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陰。

晝為陽,夜為陰;白天的上午與下午相對而言,則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夜晚的前半夜與后半夜   相對而言,則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后半夜為陰中之陽。

陰陽的相互關系: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換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適用于虛熱證,治療原則為陽病治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適用于虛寒證,治療原則為陰病治陽

陰中求陽指用補陽藥的同時,佐以補陰藥。陽中求陰指用補陰藥的同時,佐以補陽藥。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具有溫熱、升騰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潤下”。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相生、相克,闡釋事物之間有序的促進和制約的聯系,以達到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相乘、相侮,闡釋事物之   間協調平衡關系被破壞后的相互影響

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補土

益火補土法: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又稱溫腎健脾法火,在此是指命門之火,而非心火。益火,補益命門   之火,即溫腎陽之法)。

相克關系確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瀉南補北

瀉南補北法:瀉心火、補腎水的治法,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未   濟,心腎不交之證。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脈,心主神明

肺為嬌臟、華蓋肺主氣,司呼吸;肺主宣發與肅降;肺主通調水道;肺朝百脈,主治節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脾主統血

肝為剛臟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腎為先天之本,臟腑陰陽之本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腎主水;腎主納氣心與脾的關系體現在血液生成血液運行

心與肝的關系體現在血液運行神志活動心與腎的關系體現在心腎相交精血互生

脾與肺的關系體現在氣的生成津液輸布代謝

肺與腎的關系體現在津液代謝呼吸運動陰液互資

肝與脾的關系體現在飲食物的消化血液的生成、貯藏、運行肝與腎的關系體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陰陽互資

脾與腎的關系體現在先天后天相輔相成津液代謝

肝在志為,在體為,其華在,開竅于,在液為;與膽相表里。心在志為,在體為,其華在,開竅于,在液為;與小腸相表里。 脾在志為,在體為,其華在,開竅于,在液為;與胃相表里。

肺在志為(憂),在體為,其華在,開竅于,在液為;與大腸相表里。 腎在志為,在體為,其華在,開竅于及二陰,在液為;與膀胱相表里


膽貯藏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胃為“太倉”“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主通降,以降為和小腸主受盛和化物泌別清濁小腸主液,大腸主津

三焦總的生理功能為主持諸氣,總司人體的氣機和氣化,為元氣運行的通路和水液運行的通道。有“孤府”之   稱。

奇恒之腑:腦、骨、髓、脈、膽、女子胞

脾與胃的關系體現在納運協調升降相因燥濕相濟三個方面。 膽既為六腑又為奇恒之腑脈與骨既為五體又為奇恒之腑

氣來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氣、后天飲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以及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

宗氣: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貫注心脈以行氣血。營氣:營養人體,化生血液。衛氣: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   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調節汗孔開合與汗液排泄

氣的生理功能: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水谷精微和腎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礎物質,血的特性:“喜溫而惡寒”。 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血能生氣。

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主要是通過脾的傳輸、肺的宣降和腎的蒸騰化氣,以三焦為通道而輸布于全身。   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潤和潤養作用、化生血液、運輸代謝廢料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肺大(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焦膽肝

督脈:調節陽經氣血,陽脈之海

任脈:調節陰經氣血,陰脈之海主妊養胞胎

沖脈:調節十二經氣血,十二經脈之海;沖為血海促進生殖同婦女月經有密切聯系帶脈:約束縱行諸經,主司婦女帶下。

體質大致可分為偏陰質、偏陽質、陰陽平衡質。

六淫致病特點:外感性、季節性、地域性、相兼性。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善行而數變風為百病之長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主痛;寒性收引。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耗氣傷津暑多挾濕

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濕性趨下,易傷陰位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

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易傷津耗氣;易生風動血易發腫瘍

癘氣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較重一氣一病、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于流行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其致病特點為:阻滯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易于蒙蔽心   致病廣泛,變幻多端

瘀血的致病特點: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腫塊出血

結石的致病特點:多發于肝、膽、腎、膀胱等臟腑病程較長,病情輕重不一阻滯氣機,損傷脈絡。   毒邪的致病特點:毒性強烈,損臟傷行致病廣泛,復雜多變癥狀穢濁,頑固難愈

藥邪:多因用藥過量、炮制不當、配伍不當、用法不當所致。可致中毒;加重病情,變生他疾。   邪正盛衰包括虛實變化、虛實錯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


實中夾虛:以邪實為主,兼見正氣虛損的病機變化。例如,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由于邪熱熾盛,消灼津液而   形成的實熱傷津、氣陰兩傷病證,出現高熱、煩渴欲飲、尿少便干等表現,就屬于實中夾虛的病機變化。

虛中夾實:指以正虛為主,兼夾邪實的病機變化。例如,脾陽不振,運化無權之水腫病,即屬此類。這是由于

脾失健運,氣不化水,水濕停聚,泛溢肌膚所致。因為水濕之邪滯留于體內,故稱之為實,但其邪實乃由脾虛不運   所致,故其病變變化仍以虛為主,而邪實則居其次,屬于虛中夾實的病證。

真實假虛:又稱“大實有羸狀”,是指病機的本質為“實”,但表現出“虛”的臨床假象的病機變化。例如,

熱結腸胃,一方面出現腹痛硬滿拒按、大便秘結、潮熱、譫語等實熱癥狀,同時因陽氣被遏,不能外達,可見面色   蒼白、四肢逆冷、精神委頓等狀似虛寒的假象。

真虛假實:又稱“至虛有盛候”,是指病機的本質為“虛”,但表現出“實”的臨床假象的病機變化。例如,

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可見脘腹脹滿、疼痛等假實征象。又如,老年或大病久病,因氣虛推動無力而出現的便秘   等。

陰陽失調包括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

陰盛格陽:是指陰寒之邪壅盛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相互格拒,表現為真寒假熱的   病機變化。病變本質是陰寒內盛,臨床可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癥狀;又可見陽浮于外,癥見身熱反   不惡寒(但欲蓋衣被)、面頰泛紅等假熱之象。

陽盛格陰:是指邪熱過盛,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透布達于肢體,從而形成陰陽排斥,而格

陰于外,表現為真熱假寒的病機變化。病變本質是陽熱內盛,臨床可見身熱、面紅、氣粗、煩躁等癥狀;又突然出   四肢厥冷(但身熱不惡寒)、脈象沉伏(但沉數有力)等假寒之象。

亡陽,臨床可見冷汗淋漓、肌膚手足逆冷、精神疲憊、神情淡漠,甚則見昏迷、脈微欲絕等癥狀。

亡陰,臨床可見汗出不止、汗熱而黏、手足溫熱、喘渴煩躁,或昏迷譫妄、身體干癟、皮膚皺褶、目眶深陷、   脈疾躁無力等癥。

氣失調包括氣虛氣機失調 (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血失調包括血虛、出血、血瘀。

津液失調包括津液不足和津液輸布、排泄障礙。治未病



未病先防

扶助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重視精神調養、加強身體鍛煉、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


消滅病邪,防止邪氣侵害

藥物殺滅、講究衛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種外傷。

既病防變

早期診治、控制疾病的傳變。


預后防復

調整陰陽平衡、避免復發誘因。




康復的原則有形神供養(養形、養神)、調整陰陽氣血(調整陰陽、調養氣血)、調養臟腑經絡(調理臟腑、   疏通經絡)。

常用的康復療法有:藥物康復和康復器械輔助療法、針灸推拿氣功康復法、體育娛樂康復法、自然康復法。   中醫診斷基本原則:審內察外,整體統一;四診合參;辨證求因,審因論治

失神:患者表現為目光灰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甚至神識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表示正   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后不良

假神:原來~忽然(突然),回光返照,殘燈復明表示正氣大傷,病情嚴重又復雜,預后不良

神亂:即神志異常,常見于癲、狂、癇的患者。


望面色:白色主虛寒證、失血癥。黃色主虛證、濕證。赤色主熱證。青色主寒證、痛證。黑色主腎虛、水飲   證、瘀血證

淡白舌主虛寒證,常見于陽虛、血虛證。紅舌主熱證,可見于里實熱證或陰虛內熱

絳舌主內熱深重,可見于外感熱病極期,邪熱深入營血或內傷久病、重病之人,陰虛火旺。

紫舌:絳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熱熾盛、陰液兩傷、血氣壅滯不暢之象。淡紫或青紫濕潤,多因陰寒內   盛、血脈瘀滯所致。舌上有紫色斑點,多為血瘀之象

胖大舌,舌體胖嫩、色淡多屬于脾腎陽虛、津液不化、水飲痰濕阻滯。舌體腫脹滿口,色深紅多是心脾熱盛。   舌腫胖,色青紫而暗多見于中毒。

瘦薄舌,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氣血兩虛。瘦薄而色紅絳且干,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

裂紋舌多由陰液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若舌質紅絳有裂紋,多為熱盛津傷、陰精虧損。舌色淡白有裂紋,多   為血虛不潤。正常人也可出現裂紋舌,但無意義。

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芒刺舌,多屬熱邪亢盛

強硬舌。若見于外感熱病,多屬熱入心包、痰濁內阻,或高熱傷津、邪熱熾盛。見于雜病中者,多為中風征   兆。

痿軟舌。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氣血俱虛;舌絳而痿,是陰虧已極。新病舌干紅而痿者,則為熱灼陰傷。   顫動舌。久病中見舌顫,為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外感熱病見之,多為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

吐弄舌。都可見于心脾有熱;然吐舌還可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為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育不   良。

?斜舌。舌體偏斜于一側,稱為?斜。多是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短縮舌。多為危重癥候;舌淡或青而濕潤短縮,多屬寒凝筋脈;舌胖而短縮,屬痰濕內阻;舌紅絳干而短縮,   多為熱病津傷。

舌苔白,常見于表證、寒證積粉苔常見于瘟疫,亦見于內癰黃苔,主熱證、里證灰苔,主里證,可見于

里熱證,亦可見于寒濕證黑苔,主里證,主熱極又主寒盛鏡面舌屬胃陰枯竭、胃氣大傷;花剝苔屬胃氣陰兩傷

舌苔有根的多為實證、熱證,表示有胃氣;無根的多見于虛證、寒證,表示胃氣衰。

痰色白而清稀,多為寒證;痰色黃或白而黏稠者,多屬熱證痰少極黏、難以排出者,多屬燥痰;痰白易咳而   量多者,為濕痰。咯吐膿血如米粥狀,為熱毒蘊肺,多是肺癰證;痰中帶血,或咯吐鮮血,多為熱傷肺絡。

神識昏糊、胡言亂語、聲高有力的,是譫語,常見于熱擾心神的實證。

神志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聲音低弱的,是鄭聲,屬于心氣大傷、精神散亂的虛證。 言語粗魯、狂妄叫罵、失去理智控制的為狂言,常見于狂證,是痰火擾心所致。

喃喃自語、講話無對象、見人便停止的是獨語,常見于癲證,多是心氣虛、精不養神的   表現。而語言謇澀,則多屬于風痰上擾的病變。

少氣多因氣虛所致。嘆息,古稱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呈陣發性、咳而氣急、連聲不絕、終止時作鷺鷥叫聲的,稱為頓咳(百日咳)。咳聲如犬吠,多為白喉。干咳   無痰,或只有少量稠痰,多屬燥邪犯肺或陰虛肺燥。

但寒不熱多屬虛寒證。但熱不寒多屬熱證的表現。寒熱往來是半表半里之證或瘧疾寒熱陰虛潮熱:以五心煩熱為特征,甚至有熱自深層向外透發的感覺,又稱“骨蒸潮熱”。濕溫潮熱:午后熱甚,身熱不揚。

陽明潮熱:日晡陽明旺時而熱甚,又稱“日晡潮熱”。自汗多屬氣虛、陽虛;盜汗多屬陰虛。


絕汗,病情危重之時,大汗不止的表現;常見于亡陰、亡陽之危重病證。

戰汗,先見全身惡寒戰栗,而繼之汗出的臨床表現;是邪正相爭、病變發展的轉折點。 脹痛,疼痛伴有脹滿或脹悶,多為氣滯所致。

刺痛,疼痛有如針刺,是瘀血疼痛特點之一。

絞痛,痛如絞割,劇烈難忍,多見于心血瘀阻的真心痛;蟲積;結石等。

隱痛,指疼痛并不劇烈,可以忍耐,卻綿綿不休,持續時間較長,多是氣血不足,陰寒內生,氣血運行滯澀而   成。

掣痛,指抽掣或牽引而痛,多為經脈失養,阻滯不痛所致也多與肝病有關(肝主筋)

左寸、關、尺對應的是心、肝、腎。右寸、關、尺對應的是肺、脾胃、腎。 脈象和主病



脈名

脈象

主病

浮脈

輕取即得,重取稍弱

浮脈主表。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

沉脈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病邪在里。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

遲脈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寒證。有力為冷積,無力為陽虛。

數脈

一息脈來五至以上

主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虛脈

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于指下,令人有一種軟而空豁的感覺,是無力脈的總稱。

氣血兩虛,尤多見于氣虛。

實脈

脈來去俱盛,三部舉按皆較大而堅實有力,是有力脈的總稱

主實證

滑脈

“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指下有一種圓滑感

痰飲、食滯、實熱等。平人脈滑而沖和,是營衛充實之象。婦人妊娠亦常見滑象,是血氣充盛而和調的表現。

澀脈

往來艱澀不暢,有如輕刀刮竹

氣滯、血瘀、精傷、血少。

細脈

脈來細小如線,軟弱無力

氣血兩虛、諸虛勞損,又主濕病。

洪脈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的力量較去的力量為大

邪熱亢盛。

弦脈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肝膽病、痛證、痰飲等

代脈

脈來緩弱而有規則的歇止,間歇時間較長

主臟氣衰微。



腹痛喜按為虛,拒按為實。腹內有腫塊、按之堅硬、推之不移且痛有定處的,為癥為積,多屬血瘀;腫塊時聚   時散,或按之無形,痛無定處的,為瘕為聚,多屬氣滯。

疾病類別,不外陰證、陽證兩大類病位淺深,不在表就在里疾病性質不是熱證,便是寒證邪正盛衰,邪

氣盛者為實證,正氣衰者為虛證肝病的主要證候

①肝氣郁結:脅肋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乳房脹痛。

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耳聾耳鳴,面紅目赤,口苦尿黃


肝陰虛:脅痛目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津

肝陽上亢:頭痛頭脹,時輕時重,耳鳴耳聾,口燥咽干,兩目干澀,脈弦有力,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紅少  

肝血虛: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視力減退。經量少,色淡,甚至經閉

⑥肝風內動:⑴肝陽化風證:可見眩暈欲仆,頭脹頭痛,肢體震顫,舌體?斜。⑵熱極生風證:可見高熱,肢體抽   搐,兩眼上翻,甚則角弓反張。⑶血虛生風證:可見頭暈目眩,視物模糊,面色萎黃,手足拘急,肌肉瞤動。

⑦肝膽濕熱:脅肋滿悶疼痛+黃疸,帶下色黃腥臭,外陰瘙癢,舌紅苔黃膩。

寒滯肝脈:少腹疼痛,牽引睪丸,或睪丸脹大下墜心病的主要證候

①心陽虛和心氣虛的共同癥狀是心悸、氣短、自汗、活動或勞累后加重。⑴心氣虛兼見面色白、體倦乏力、舌質

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⑵心陽虛兼見形寒肢冷、心胸憋悶、面色蒼白、舌淡或紫暗脈細弱或結代

②心陰虛與心血虛共同的癥狀是心悸、心煩、易驚、失眠、健忘。⑴心陰虛兼見低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干、舌   紅少津等。⑵心血虛兼見眩暈、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

心血瘀阻:胸痛徹背,背痛徹胸,心前區刺痛或悶痛,臂內側疼痛。

心火亢盛:心中煩熱,急躁失眠,口舌糜爛疼痛,口渴,舌紅,脈數。 脾病的主要證候

①脾氣虛:⑴脾失健運:食納減少,食后作脹,肢體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瀉。⑵脾虛下陷:食少減少,食后作

脹,體倦少氣,氣短懶言+少腹下墜,子宮脫垂,脫肛,胃下重等氣陷癥狀。⑶脾不統血:面色萎黃,飲食減少,倦   怠無力+便血,崩漏等出血癥狀。

②脾陽虛:腹中冷痛,腹滿時減,得溫則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溫。

③寒濕困脾:脘腹脹滿,食納減少,頭身困重,泛惡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

脾胃濕熱:脘腹脹滿,不思飲食,面目皮膚發黃,鮮明如橘色,厭惡油膩,發熱,口苦,尿少而黃,舌苔黃膩。   肺病的主要證候

①肺氣虛:咳喘無力,氣短懶言,聲音低微,周身乏力,自汗出,脈虛弱。

②肺陰虛:咳嗽較重,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陰虛的表現。

風寒犯肺:咳嗽或氣喘,咳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鼻流清涕,脈浮緊

風熱犯肺:痰黃稠痰,不易咳出,咽喉疼痛,鼻流濁涕,口干欲飲,舌尖紅,脈浮數

⑤燥邪犯肺:干咳無痰,痰少而黏,纏喉難出,鼻燥咽干,舌尖紅,苔薄白少津。

痰濁阻肺:咳嗽,痰量多,色白而黏,容易咳出,脈象多滑腎病的主要證候

①腎陽虛: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軟。

②腎陰虛:五心煩熱,盜汗,腰膝酸痛,舌紅,脈細數。

腎精不足: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功能減退。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囟門遲   閉。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

腎氣不固:滑精早泄,尿后余瀝,小便頻數而清,甚則不禁

腎不納氣:氣虛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病的主要證候

氣虛證: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動時諸癥加劇。舌淡,脈虛無力

氣陷證:頭目昏花,少氣倦怠,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③氣滯證:悶脹、疼痛,婦女乳房脹痛。

④氣逆證:肺氣上逆可見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肝升發太過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   血。


血病的主要證候

①血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經行量少、愆期甚或經閉,舌質   淡,脈細無力。

血瘀證:局部腫脹疼痛,痛如針刺,拒按,痛處固定不移,且常在夜間加重,一般伴有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   有瘀斑、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等癥狀

③血熱證:心煩,或躁擾發狂,口干不喜飲,身熱以夜間為甚,脈細數,舌紅絳,或見各種出血證、婦女月經前   期、量多等。

④血寒證:疼痛喜暖,得暖痛減,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脈沉遲澀。婦女常見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經愆期,色   暗淡有血塊等癥。

水腫:陽水以發病急,來勢猛,先見眼瞼頭面、上半身腫甚者為辨證要點;陰水以發病較緩,足部先腫,腰以   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為辨證要點。

白細胞增多主要見于各種細菌感染,成人參考值:(4~10)*109/L。 尿淀粉酶(UAMY),參考值:100~1200U/L,增高常見于胰腺炎。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淀粉酶,AMY。增高常見于胰腺炎

肌酸激酶,CK。為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靈敏指標之一肌鈣蛋白,cTnI。是診斷心肌壞死最特異和敏感的首選標志物

空腹血糖(FBG)正常值:3.9~6.1mmol/L。

糖尿病診斷標準FBC≥7.0mmol/L;或OGTT   2小時血糖≥11.1mmol/L;或任何時間血糖(隨機血糖)≥11.1mmol/L。

正虛邪實證應扶正與祛邪兼用。瘀血所致的崩漏證應先祛邪后扶正某些蟲積患者因正氣太虛,應先扶正后祛

正治



治則

治法

治法用藥

適應證

正治

(逆治)

寒者熱之

(以熱治寒)

寒性病證出現寒象,用溫熱藥進行治療

實寒證、表寒證


熱者寒之

(以寒治熱)

熱性病證出現熱象,用寒涼藥進行治療

實熱證、表熱證


虛則補之

虛損性病證出現虛象,用補益藥進行治療

虛證


實則瀉之

實性病證出現實象,用攻逐邪實藥進行治療

實證



反治



治則

治法

治法用藥

適應證

反治

熱因熱用

(以熱治熱)

針對假熱的臨床表現,用熱性藥物進行治療

真寒假熱證


寒因寒用

(以寒治寒)

針對假寒的臨床表現,用寒性藥物進行治療

真熱假寒證


塞因塞用

(以補開塞)

針對因閉塞不通的臨床表現,用補虛藥物進行治療

真虛假實證(如脾虛腹脹、血虛經閉等)


通因通用

(以通治通)

針對通泄的臨床表現,用通利藥物進行治療

真實假虛證(如熱結旁流、濕熱淋證、瘀血崩漏等)



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汗法有辛溫解表法、辛涼解表法、透疹解表法、扶正解表法(益氣解表、養血解表、滋陰解表、助陽解表)。   清法有清熱瀉火法、清熱涼血法、清熱燥濕法、清熱解毒法。

感冒

①風熱感冒:身熱著,微惡風,頭脹痛,咽痛咽紅   。舌邊尖紅,脈浮數。治以辛涼解表,宣肺清熱。方劑為銀翹散。中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雙黃連口服液,感冒清膠囊,柴銀口服液。

②風寒感冒:惡寒重,無汗頭痛、鼻流清涕,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脈浮緊。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劑為荊   防敗毒散。中成藥可選用荊防顆粒,感冒清熱顆粒,感冒軟膠囊,九味羌活丸,葛根湯顆粒。

③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作。突然發熱,高熱不退,甚則寒戰,周身酸痛,伴明顯全身癥狀。治以清熱解毒,涼血   瀉火。方劑為清瘟敗毒飲。中成藥可選用清瘟解毒片,連花清瘟膠囊,維C銀翹片,銀翹傷風膠囊。

④氣虛感冒:氣虛 (身楚倦怠,咳痰無力,脈浮而無力) +風寒(惡寒較甚,無汗,頭痛鼻塞)。治以益氣解表。方劑為參蘇飲。中成藥可選用參蘇丸,敗毒散。

咳嗽

①風寒襲肺:咳嗽聲重,痰稀色白,兼風寒表證(惡寒,無汗,頭痛)。治以疏散風寒,宣肺止咳。方劑為三   拗湯合止嗽散。中成藥可選用通宣理肺丸,風寒咳嗽丸,杏蘇止咳糖漿,三拗片。

②風熱犯肺:咳嗽頻劇氣粗,咯痰不爽黏稠,兼風熱表證(咽痛,口微渴)。治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劑為桑   菊飲。中成藥可選用急支糖漿,桑菊感冒片,羚羊清肺顆粒,風熱咳嗽膠囊。

③風燥傷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兼外燥傷陰(鼻燥咽干、舌紅少津)。治以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方劑為桑   杏湯。中成藥可選用二母寧嗽丸,蜜煉川貝枇杷膏,雪梨止咳糖漿。

④痰濕蘊肺: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物加重。治以健脾燥濕,化   痰止咳。方劑為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中成藥可選用二陳丸,橘貝半夏顆粒,蛇膽陳皮膠囊。

⑤痰熱郁肺:咳嗽氣粗,痰多黃稠,或有腥味,口干而黏。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肅肺,豁痰止咳。方劑   為清金化痰湯。中成藥清肺化痰丸,復方鮮竹瀝液,清肺抑火丸。

胃痛


①寒邪客胃:胃痛暴作,喜溫惡寒,得溫痛減,口和不渴,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治以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方   劑為良附丸。中成藥可選用良附丸,安中片,仲景胃靈丸。

②飲食傷胃;胃痛脹滿拒按,噯腐惡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氣后痛減。治以消食導滯,和胃止痛。方劑   為保和丸。中成藥可選用加味保和丸,沉香化滯丸,檳榔四消丸,開胸順氣丸。

③肝氣犯胃:胃脘脹痛,連及脅肋,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舒,善太息,脈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氣   止痛。方劑為柴胡疏肝散。中成藥可選用沉香化氣丸,樸沉化郁丸,舒肝健胃丸,舒肝和胃丸,調胃舒肝丸。

④濕熱中阻: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飲,小便色黃,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   數。治以清化濕熱,理氣和胃。方劑為清中湯。中成藥可選用木香檳榔丸,中滿分消丸,胃痛寧片。

⑤胃陰虧耗:胃脘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口渴思飲,兼陰虛。治以養陰益胃,和中止痛。方劑   為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中成藥可選用胃爾康片,胃樂新顆粒 ,胃安膠囊,陰虛胃痛顆粒。

⑥脾胃虛寒: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兼氣   虛陽虛(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治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方劑為黃芪建中湯。中成藥可選用溫胃舒   膠囊,黃芪健胃膏,胃瘍靈顆粒,虛寒胃痛膠囊。

泄瀉

①寒濕內盛: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   ,兼風寒表證。治以芳香化濕,解表散寒。方劑為藿香正氣散。中成藥可選用藿香正氣水,五苓散。

②濕熱傷中:泄瀉腹痛,瀉下急迫   ,勢如水注,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伴內熱(肛門灼熱,小便短赤,煩熱口渴)。治以清熱燥濕,分利止瀉。方劑為葛根芩連湯。中成藥可選用香連片,腸康片,痢必靈片,瀉痢   消膠囊,連蒲雙清片,白蒲黃片。

③食滯腸胃: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瀉下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思飲   食。治以消食導滯,和中止瀉。方劑為保和丸。中成藥可選用加味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和中理脾丸。

④肝氣乘脾:腹痛而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而瀉,素有胸脅脹悶   ,噯氣食少。治以抑肝扶脾。方劑為痛瀉要方。中成藥可選用痛瀉寧顆粒,養胃顆粒。

頭痛

①風寒頭痛: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有拘急收緊感,伴風寒(惡寒畏風,苔薄白,脈浮)。治以疏風散寒止痛。方   劑為芎芷石膏湯。中成藥可選用芎菊上清丸,清眩丸。

②風熱頭痛:頭脹痛,甚則頭痛如裂,伴風熱證(口渴欲飲,面紅目赤,便秘溲黃,舌紅苔黃)。治以疏風清熱和   絡。方劑為藿香正氣散。中成藥可選用藿香正氣水,五苓散。

③肝陽頭痛:頭昏脹痛,兩側為重,伴肝陽亢盛(心煩易怒,夜寐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脈弦數。治以平   肝潛陽息風。方劑為天麻鉤藤飲。中成藥可選用天麻鉤藤顆粒,腦立清丸,天麻首烏片,清腦降壓片。

④血虛頭痛:頭痛隱隱,時時昏暈,心悸失眠,面色少華,神疲乏力,遇勞加重。治以養血滋陰,和絡止痛。方劑   為加味四物湯。中成藥可選用益血生膠囊,養血清腦顆粒,天麻頭痛片。

⑤血瘀疼痛:頭痛經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紫。治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痛。方劑為通   竅活血湯。中成藥可選用血府逐瘀口服液,通天口服液,逐瘀通脈膠囊,丹七片。

淋證

①熱淋: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兼膀胱濕熱證   (尿黃赤,少腹拘急脹痛,口苦便秘)。治以清熱利濕通淋。方劑為八正散。中成藥可選用八正膠囊,復腎寧片,分清五淋丸。

②石淋:尿中有砂石,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突發一側腰腹絞痛難忍,尿中帶血。治以清   熱利濕,排石通淋。方劑為石韋散。中成藥可選用復方金錢草顆粒, 凈石靈膠囊,五淋化石丸。

③血淋: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或心煩。舌尖紅,苔黃,脈滑數。治以清熱通   淋,涼血止血。方劑為小薊飲子。中成藥可選用腎炎靈膠囊,五淋丸。

④氣淋:郁怒之后,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脹滿疼痛。苔薄白,脈弦。治以理氣疏導,通淋利尿。方劑為沉香   散。中成藥可選用柴胡舒肝丸。


⑤膏淋:小便渾濁,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有絮狀凝塊物,或混有血液、血塊。治以清熱利   濕,分清泄濁。方劑為程式萆薢分清飲。中成藥可選用萆薢分清丸,前列泰片。

⑥勞淋:小便不甚赤澀,溺痛不甚,淋瀝不已,時作時止,病程纏綿,遇勞即發,伴腎虛癥狀(腰膝酸軟、神疲乏   力等)。治以補脾益腎。方劑為無比山藥丸。中成藥可選用前列回春膠囊,男康片。

痹癥

①行痹: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兼表證。治以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劑為防風湯。中成藥可   選用九味羌活丸。

②痛痹:痛勢較劇,痛處固定,遇寒痛增,得溫痛減,局部皮膚或有寒冷感。治以散寒通絡,祛風除濕。方劑為烏   頭湯。中成藥可選用風濕定片、寒濕痹顆粒。

③著痹:肢體關節酸痛、重著,腫脹散漫,關節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治以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劑為薏苡   仁湯。中成藥可選用寒濕用風濕痹康膠囊、痹痛寧膠囊,濕熱用四妙丸、濕熱痹顆粒。

④尪痹:痹證日久不愈,肢體、關節疼痛,關節腫大僵硬、變形 ,肌肉萎縮,筋脈拘急,伴肝腎陰虛   (腰膝酸軟,骨蒸潮熱,自汗盜汗)。治以化痰祛瘀,滋養肝腎。方劑為桃紅飲合獨活寄生湯。中成藥可選用獨活寄生合   劑,尪痹顆粒,天麻丸,益腎蠲痹丸。

癤之熱毒蘊結,好發于項后發際、背部、臀部。輕者癤腫只有一兩個,多則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   彼起;伴發熱,口渴,溲赤,便秘。舌苔黃,脈數。治以清熱解毒,方劑為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中成藥   可選用連翹敗毒丸、芩連片、如意金黃散等

癤之濕毒蘊結,可發于全身任何部位,除發熱等癥狀外,局部以紅赤腫脹、灼熱疼痛為主,隨腫勢漸增大,中   央變軟、波動,膿栓形成或破潰,疼痛加劇,伴有發熱、口渴、便干、尿黃。舌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   濕,解毒透膿。方劑為仙方活命飲合透膿散。中成藥可選用皮膚病血毒丸、老鸛草軟膏。

乳癖之肝郁痰凝,多見于青壯年婦女。乳房腫塊常隨喜怒消長,伴胸悶肋脹,善郁易怒,失眠多夢,心煩口,   舌苔薄黃,脈弦滑。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方劑為逍遙蔞貝散。中成藥可選用乳核散結片、乳疾靈顆粒、乳康   片。

乳癖之沖任失調,多見于中年女性,乳房腫塊月經前加重,經后緩解,伴腰膝酸軟,神疲倦怠,月經失調,量   少色淡,或閉經。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治以調攝沖任,方劑為二仙湯合四物湯。中成藥可選用乳增寧膠囊。

崩漏之氣血兩虛,出血量多或淋瀝不盡,血色淡薄,面色無華,氣短懶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質淡,苔薄白   濕潤,脈細弱。治以補脾攝血,引血歸經,方劑為歸脾湯加減。中成藥可選用定坤丹、烏雞白鳳丸、養血飲口服   液。

崩漏之脾不統血,出血量多,日久而止,氣短神疲,面色?白,或面浮肢腫,手足不溫,或飲食不加,大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或沉弱。治以健脾補氣,養血調經,方劑為固本止崩湯。中成藥可選用人參歸脾丸、阿   膠三寶膏、山東阿膠膏。

崩漏之肝腎不足,月經非時而下,或月經先期,經期延長,經血暗紅,量少而淋瀝不暢,咽干顴紅,心煩潮熱,腰膝酸軟。舌紅苔少或光剝苔,脈沉細無力。治以滋補肝腎,止血調經,方劑為左歸丸合二至丸。中成藥可選   用婦科止血靈片、安坤贊育丸、春血安膠囊。

崩漏之瘀血阻絡,經血非時而下,量時多時少,時出時止,或淋瀝不斷,或停閉數月又突然崩中,繼之漏下,   經色暗有血塊,舌質紫暗或尖邊有瘀點,脈弦細或澀。治以活血化瘀,固沖止血,方劑為逐瘀止血湯或將軍斬關   湯。中成藥可選用宮血停顆粒、四物膠囊、茜芷膠囊。

積滯之乳食內積,不思乳食,噯腐吞酸,或嘔吐食物、乳片,腕腹脹滿疼痛,大便酸臭或便秘,煩躁啼哭,夜   眠不安,手足心熱。舌質紅,苔白厚,或黃厚膩,脈弦滑,或指紋紫滯。治以消乳化食,和中導滯。中成藥有保和   丸、小兒消食片、小兒化食丸、大山楂丸、四磨湯口服液。

積滯之脾虛夾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喜按,大便溏稀酸腥,夾有乳


片或不消化食物殘渣,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或指紋淡滯。治以健脾助運,消食化滯。中成藥有健胃消食片、   小兒胃寶丸。

厭食之脾失健運,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偶爾多食則脘腹飽脹,大便不   調,形體尚可,精神如常。舌淡紅,苔薄白或薄膩,脈尚有力。治以調和脾胃,運脾開胃,方劑為不換金正氣散。   中成藥有健兒消食口服液、復方消食茶。

厭食之脾胃氣虛證,不思進食,食不知味,神倦多汗,大便溏薄夾不消化食物,面色少華,形體偏瘦,肢倦乏   力。舌淡,苔薄白,脈緩無力。治以健脾益氣,佐以助運,方劑為異功散。中成藥有參苓白術散、啟脾丸。

厭食之脾胃陰虛證,不思進食,食少飲多,皮膚失潤,大便偏干,小便短黃,甚或煩躁少寐,手足心熱。舌紅   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治以滋脾養胃,佐以助運,方劑為養胃增液湯。中成藥有兒寶顆粒。

藏醫五元:土、水、風、火、空。三因學說:隆(風)、赤巴(火)、培根(水、土)藏藥八性:重、膩、涼、鈍、輕、糙、熱、銳。

藏藥的劑型:湯劑、丸劑、散劑、膏劑、藥酒、膠囊、糊劑、灰丹劑、酥油丸等。 六味安消散:和胃健脾,消積導滯,活血止痛。

八味沉香散:清心熱,養心,安神,開竅。仁青常覺:清熱解毒調和滋補。

仁青芒覺:清熱解毒,益肝養胃,明目醒神,愈瘡,滋補強身。 蒙藥三根:赫依(氣),希日(火),巴達干(土、水)

蒙藥七素:精華、血、肉、脂、骨、髓及紅或白精,是機體的構成物質。 蒙藥三穢:稠、稀、汗。

與藥名有關的術語

①炮制類:酒蒸大黃、蜜炙麻黃、炒山藥。

②修治類:遠志去心、山茱萸去核、烏梢蛇去頭去鱗片。

產地類:懷山藥、田三七、東阿膠、杭白芍、廣藿香、江枳殼、建澤瀉

品質類:明天麻、子黃芩、左牡蠣、左秦艽、金毛狗脊、鵝枳實、馬蹄決明、九孔石決明、凈山楂

采時、新陳類:綿茵陳、沉香櫞、陳佛手、陳皮、嫩桂枝、鮮蘆根、霜桑葉

顏色、氣味類:紫丹參、香白芷、苦杏仁

四查十對:查處方,對科別、姓名、年齡查藥品,對藥名、劑型、規格、數量查配伍禁忌,對藥品性狀、   用法用量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

煎藥量:兒童每劑一般至100~300ml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ml

千金子別名續隨子;丹參別名紫丹參、赤參;拳參別名紫參;補骨脂別名破故紙;龍眼肉別名桂圓肉、益智;   西紅花別名藏紅花、番紅花;淫羊藿別名仙靈脾

并開藥名:二地丁指蒲公英和紫花地丁;二蒺藜指蒺藜和沙苑子;龍牡指煅龍骨和煅牡蠣;焦三仙指焦山楂+焦

麥芽+焦神曲焦四仙指焦三仙+焦檳榔腹皮子指大腹皮和生檳榔

飲食禁忌:常山忌蔥;地黃、首烏忌蔥、蒜、白蘿卜;人參忌白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   菜;蜜忌生蔥。

治癰腫瘡毒的紫金錠、蟾酥錠,用研成糊狀敷于患處。此外,還有用香油調敷的黃水瘡藥,花椒油調敷的四   圣散,茶水調敷的如意金黃散蛋清調敷的武力拔寒散等。

常用藥物應放在斗架的中上層。質地較輕且用量較少的藥物,應放在斗架的高層。質地沉重的礦石、化石、貝   殼類藥物和易于造成污染的藥物,多放在斗架的較下層。

外觀形狀相似的飲片,尤其是外觀形狀相似但功效不同的飲片,不宜排列在一起。如蒲黃與海金沙紫蘇子與

菟絲子


藥名相近,但性味功效不同的飲片不應排列在一起,如附子與白附子因有惡劣氣味不與其他藥物裝于一個藥斗的飲片是雞矢藤、阿魏。

處方應付需調配清炒品:紫蘇子、萊菔子子、谷芽、麥芽、王不留行、酸棗仁、蔓荊子、蒼耳子、牛蒡子、白

芥子等

處方直接寫藥名(或制),需調配炮制品,如草烏(水制)、川烏(水制)、天南星(礬制)、附子(炮   制)、吳茱萸(甘草水制)遠志(甘草水制去心、厚樸(姜制)、何首烏等。

處方應按“等量遞減”“逐級復戥”原則進行稱量分配。每一劑重量誤差應在±5%內。 含有28種毒性中藥飲片的處方,每次處方劑量不得超過二日極量。

罌粟殼不得單方發藥,不得超過3日用量,連續用不得超過7天,成人一次常用量每天3~6g。處方保存3年備   查。

湯劑:浸泡一般不少于30min,水溫不宜60℃以上,水量以高出藥面2~5cm為宜。

一般藥一煎沸后煎20~30min,二煎沸后煎15~20min。解表、清熱、芳香類不宜久煎,一煎沸后煎15~20min,   二煎沸后10~15min。滋補藥一煎沸后文火煎40~60min,二煎沸后煎30~40min。

礦物、動物骨甲類,某些有毒飲片先煎氣味芳香類,久煎有效成分易被破壞飲片后下

需要包煎的藥物:①含黏液質較多的飲片如車前子、葶藶子。②富含絨毛的飲片如旋覆花、枇杷葉等。③花粉   等微小飲片如蒲黃、海金沙、蛤粉、六一散等。

需要沖服的藥物,一些貴重中藥飲片雷丸、蘄蛇、羚羊角、三七、川貝、琥珀、鹿茸、紫河車、沉香、金錢   白花蛇等。

中藥飲片貯存中常見的質量變異現象如蟲蛀、霉變、泛油、變色、氣味散失、風化、潮解、粘連、腐爛。   易蟲蛀的飲片如白芷、北沙參、薏苡仁、柴胡、大黃、雞內金等。

易霉變的飲片如牛膝、天冬、馬齒莧、菊花、蘄蛇、五味子、人參、獨活、紫菀等。

易泛油的飲片如當歸、蒼術、柏子仁、桃仁、杏仁等。另外,含糖量多的飲片,常因受潮而造成返軟而“走   油”,如牛膝、麥冬、天冬、熟地、黃精等。

大青鹽、芒硝、咸秋石等容易發生潮解。

含淀粉多的藥材和飲片,如澤瀉、山藥、葛根等,應貯于通風、干燥處。

含揮發油多的藥材和飲片,如薄荷、當歸、川芎、荊芥等,應置陰涼、干燥處貯存。含糖分及黏液質較多的飲片,如肉蓯蓉、熟地黃、天冬、黨參等,應貯于通風干燥處。 種子類藥材如紫蘇子、萊菔子、薏苡仁、扁豆等,應密閉貯藏于缸、罐中。

一般炮制品的絕對含水量應控制在7%~13%,貯存環境的相對濕度控制在35%~75%。陰涼處指不超過20℃。涼暗處指避光且不超過20℃。冷處,2~10℃,常溫,10~30℃。

含糖分及黏液質較多的飲片,如肉蓯蓉、熟地黃、天冬、黨參等,應貯于通風干燥處。

對抗貯存:如牡丹皮與澤瀉、山藥同貯蛤蚧與花椒、吳茱萸或蓽澄茄同貯蘄蛇或白花蛇與花椒或大蒜瓣同   土鱉蟲與大蒜同貯人參與細辛同貯冰片與燈心草同貯硼砂與綠豆同貯藏紅花與冬蟲夏草同貯等

中藥傳統養護技術:清潔養護法、除濕養護法、密封(密閉)養護法、低溫養護法、高溫養護法、對抗貯存   法。

中藥現代養護技術:干燥養護技術、氣調養護技術、60Co- γ射線輻射殺蟲滅菌養護技術、包裝防霉養護技術、氣幕防潮養護技術、蒸汽加熱養護技術、氣體滅菌養護技術、中藥揮發油熏蒸防霉技術、超高壓處理技術、植   物源天然防霉劑養護技術、生物防控養護技術。

生白芍擅長養血斂陰,平抑肝陽炒白芍以養血和營,斂陰止汗為主酒白芍善于調經止血,柔肝止痛

生香附長于行氣解郁,調經止痛醋炙香附偏于疏肝止痛,并能消積化滯


溶媒選用不當:參麥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中藥注射劑與0.9%的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后可能產生大量的不溶性微   粒,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規定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

溶媒用量不足(藥物濃度過高):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配制溶劑稀釋100ml艾迪注射液,溶媒用量明顯不   足,造成藥物濃度過高。

附子理中丸與四神丸合用,可增強溫腎運脾,澀腸止瀉的功效,治療脾腎陽虛五更泄瀉

歸脾丸與人參養榮丸同用,可增強補益心脾、益氣養血、安神止痙功效,治療心悸失眠、眩暈健忘。   腦立清膠囊與六味地黃丸合用,用于高血壓證屬肝腎陰虛、風陽上擾者。

一藥為主,一藥為輔,輔藥提高主藥功效如二陳丸+平胃散;烏雞白鳳丸+香砂六君丸。

一藥能明顯抑制或消除另一藥物的偏性或副作用的,如舟車丸+   四君子丸;金匱腎氣丸+麥味地黃丸/生脈散/參蛤散。

常用黃酒或白酒送服三七粉、云南白藥、三七傷藥片、七厘散、大活絡丸、再造丸、醒消丸、跌打丸、獨活寄   生丸、腰痛寧膠囊等,以行藥勢,直達病所。

麻仁丸宜用蜂蜜水送服。至寶錠用焦三仙煎湯送服。銀翹解毒丸用鮮蘆根煎湯送服。更衣丸、麻仁丸、消渴   丸、四神丸、十全大補丸、人參養榮丸可用米湯送服。

大活絡丸、尪痹沖劑、天麻丸、人參再造丸均含有附子,而止咳化痰的川貝枇杷露、蛇膽川貝液、通宣理肺

等分別含有川貝、半夏,依據配伍禁忌原則,若將上述兩組合用,附子、烏頭與川貝、半夏當屬相反禁忌同用之   列。

利膽排石片、膽樂膠囊、膽寧片等都含有郁金,若與六應丸、蘇合香丸、妙濟丸、純陽正氣丸、紫雪散含丁

(母丁香)的中成藥同時使用,就要注意具“十九畏”藥物的禁忌。

心通口服液、內消瘰疬丸含有海藻祛痰止咳顆粒含有甘遂,若與橘紅痰咳顆粒、通宣理肺丸、鎮咳寧膠   含甘草的中成藥聯用也屬禁忌之列。

大活絡丸與天麻丸均含附子朱砂安神丸與天王補心丸均含朱砂復方丹參滴丸和速效救心丸均含有冰片,服用量過大易傷脾胃。

屬于證候禁忌不宜聯用的:附子理中丸與牛黃解毒片;附子理中丸與黃連上清丸;金匱腎氣丸與牛黃解毒片   等。

朱砂較多的中成藥,如磁朱丸、更衣丸、安宮牛黃丸等與含較多還原性溴離子或碘離子的中成藥如消癭五海

丸、內消瘰疬丸等長期同服,在腸內會形成有刺激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導致藥源性腸炎、赤痢樣大便。   黃連、黃柏+四環素、呋喃唑酮(痢特靈)、磺胺甲基異,治療痢疾、細菌性腹瀉有協同作用。

丙谷胺+甘草、白芍、冰片聯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甘草+氫化可的松,抗炎、抗變態方面有協同作用。   金銀花能加強青霉素對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作用

枳實有利于慶大霉素進入膽道,提高其抗感染作用。

丹參注射液+間羥胺、多巴胺加強升壓。生脈散、丹參注射液+莨菪堿標本兼治。

康艾注射液+(奧沙利鉑+卡培他濱)治療結直腸癌等,比單用西藥不良反應明顯減少甘草+呋喃唑酮治療腎盂腎炎,既可防止呋喃唑酮胃腸道反應又可保留殺菌作用。

氯氮平+石麥湯,使氯氮平的流涎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中西藥聯用減少西藥劑量的例子有:地西泮+苓桂竹甘草湯;他莫克司+五酯膠囊

含鞣質較多中藥如大黃、虎杖、五倍子、石榴皮等,中成藥牛黃解毒片、麻仁丸、七厘散等不宜與口服的紅霉   素、士的寧、利福平同用。

香豆素類藥物(如獨活、羌活、白芷等)血漿蛋白結合率高,可以將口服降糖藥甲苯磺丁脲置換出來而引起低   血糖。


麻黃與青霉素聯用,治療細菌性肺炎,有協同增效作用芍藥甘草湯+西藥解痙藥聯用,可提高療效

小柴胡湯與西藥抗腫瘤藥聯用,可以提高療效

逍遙散或三黃瀉心湯等與西藥催眠鎮靜藥聯用,既可提高對失眠癥的療效,又可逐漸擺脫對西藥的依賴性。   石菖蒲、地龍與苯妥英鈉等抗癲癇藥聯用,能提高抗癲癇的效果。

大山楂丸、靈芝片、癲癇寧(含馬蹄香、石菖蒲、甘松、牽牛子、千金子等)與苯巴比妥聯用,治療癲癇有協   同增效作用。

木防己湯、真武湯、月婢加術湯、分消湯+西藥利尿藥,可增強利尿效果

柴胡桂枝湯、四逆散、半夏瀉心湯與治療消化性潰瘍西藥(H2受體拮抗劑,制酸劑)聯用,增加藥效。   桂枝茯苓丸、當歸四逆+吳茱萸生姜湯與血管擴張藥聯用,可增強療效。

含生物堿類中藥如陳香露白露片、健胃片、安胃片、紅靈散等,不宜與苯巴比妥、左旋多巴聯用。

香連丸與廣譜抗菌增效劑甲氧芐啶聯用后,其抗菌活性增強16倍

法莫替丁片+銀杏葉制劑同時服用產生絡合反應,形成螯合物,影響療效

含有糖皮質激素物質的甘草、鹿茸應避免與阿司匹林合用,防止加重胃黏膜損傷。 三物備急丸、三物白散、九龍丹、胃腸安丸含有巴豆。

既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又含有馬來酸氯苯那敏的中成藥:感冒清片、維C銀翹片、治感佳片、復方感冒靈片、速感

寧膠囊感特靈膠囊感冒安片、感速康膠囊。

含安乃近的中成藥:重感冒靈片、小兒解熱栓。含格列本脲的中成藥:消渴丸、消糖靈膠囊。含吲哚美辛的藥物:盆炎清栓、新癀片

含氫氯噻嗪的藥物:珍菊降壓片、潰瘍寧片、脈君安片

老人體虛,陰虛者選用大補陰丸;陽虛者選用龜齡集;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心脾兩虛宜用人參歸脾丸;肺陰   虛宜用西洋參、沙參,不宜用紅參。

嬰幼兒合理應用中藥原則:①用藥及時,用量宜輕②宜用輕清之品③宜佐健脾和胃之品④宜佐涼肝定驚之   品⑤不宜濫用滋補之品。

可致腎損傷的常用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八正散、甘露消毒丹、導赤散、口炎寧、冠心蘇合丸、婦科分清丸、   朱砂安神丸。

腎功能不全者禁用的中成藥:活血壯筋丸、白蝕丸、伸筋活絡丸等。

腎功能不全者慎用的中成藥:麝香通心滴丸、通痹膠囊、小兒肺熱平膠囊、心腦靜片等。急、慢性腎臟病患者   慎用牛黃解毒片。

可致肝損傷的常用中成藥:復方青黛丸、壯骨關節丸、克銀丸、雷公藤制劑、追風透骨丸、天麻丸、昆明山海   棠片、大活絡丹、鼻炎康片、千柏鼻炎片、華佗再造丸等。

肝功能不全者禁用的中成藥:仙靈骨葆膠囊、鼻淵片、活血壯筋丸、白蝕丸、伸筋活絡丸、雷公藤片等。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的中成藥:麝香通心滴丸、通痹膠囊、小兒肺熱平膠囊、心腦靜片等。

烏頭類中藥材包括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支蒿。

含烏頭類藥物的中成藥包括追風丸、追風透骨丸、三七傷藥片、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木瓜丸、小金丸、   風濕骨痛膠囊、祛風止痛片、祛風舒筋丸、正天丸、右歸丸等。

含馬錢子(士的寧)的中成藥包括九分散、山藥丸、舒筋丸、疏風定痛片、傷科七味片。

含蟾酥(強心苷)的中成藥包括六神丸、六應丸、喉癥丸、梅花點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等。

含雄黃(砷)的中成藥包括牛黃解毒丸、六神丸、喉癥丸、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牛黃鎮驚丸、牛黃抱龍


丸、牛黃至寶丸、追風丸、牛黃醒消丸、紫金錠(散)、三品等。

含朱砂、輕粉、紅粉(汞)的中成藥包括牛黃清心丸、牛黃抱龍丸、抱龍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丸、安神   補腦丸、蘇合香丸、人參再造丸、安宮牛黃丸、牛黃千金散、牛黃鎮驚丸、紫雪散、梅花點舌丸、紫金錠(散)、   磁朱丸、更衣丸、復方蘆薈膠囊。

梅花點舌丸既含蟾酥,又含朱砂;六神丸和喉癥丸同時含有雄黃和蟾酥;追風丸既含烏頭,又含雄黃。   中藥注射劑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過敏反應。

香加皮有心臟毒性;雷公藤可對腎造成損傷,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有生殖毒性。 細辛可致呼吸中樞完全麻痹而致死;苦杏仁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使呼吸麻痹而死亡。 罌粟殼中毒可見瞳孔極度縮小呈針尖樣;蒼耳子可對肝腎造成損傷。

烏頭中毒表現:神經系統表現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頭痛、頭暈,精神恍惚。

馬錢子中毒表現:伸肌與屈肌同時做極度收縮,發生典型的士的寧驚厥、痙攣,甚至角弓反張,可因呼吸肌痙   攣窒息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蟾酥中毒表現:心律失常、脈緩慢無力、心電圖顯示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時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四肢厥   冷、大汗虛脫、血壓下降、休克,甚至心搏驟停而死亡。

朱砂中毒表現:口中有金屬味、流涎、口腔黏膜充血、牙齦腫脹潰爛等。

雄黃中毒表現:口中有金屬味、流涎+各種出血如吐血、咯血、便血、眼結膜充血等。

鼻炎寧顆粒不良反應有過敏性休克、全身過敏反應、皮疹;仙靈骨葆膠囊可發生胃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皮   膚及其附件損害。

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機制:①副作用②毒性作用③變態反應④后遺作用⑤特異質反應⑥藥物依賴型⑦致癌作   用⑧致畸作用⑨致突變作用。

烏頭類藥物的中毒解救:在無驚厥及嚴重心律失常情況下,反復催吐、洗胃;肌內注射阿托品0.5~1.0mg;綠   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湯內服。

馬錢子的中毒解救:患者需保持安靜,避免聲音、光線刺激,吸氧;清除毒物,洗胃、導瀉;靜脈注射苯巴比   妥鈉0.2~0.3g;肉桂煎湯或甘草煎湯飲服

蟾酥的中毒解救:清除毒物;注射阿托品,服用顛茄合劑等;甘草、綠豆煎湯飲用,或以生姜搗汁、鮮蘆根搗   汁內服

雄黃的中毒解救:清除毒物,服用牛奶、蛋清、豆漿、藥用炭等吸附毒物,必要時可應用二疏基丙醇類;糾正   水液代謝和電解質紊亂,抗休克、腎透析等對癥治療;甘草、綠豆煎湯飲用。

朱砂、輕粉、紅粉的中毒解救:清除毒物,可用二疏基丙醇類、硫代硫酸鈉等解毒;糾正水液代謝和電解質紊   亂,抗休克、腎透析等對癥治療;甘草、綠豆煎湯飲,或以土茯苓煎湯飲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在線咨詢
聯系QQ:272408389
聯系時間:09:00-19:00
朱老師-18096610405
工作時間:09:00:—24:00
歡迎隨時撥打全國招生熱線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23:30
周六至周日 :9:00-23:30
 聯系方式
客服熱線:18096610405
郵箱:272408389@qq.com